数智融合驱动工业革新 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绘就新质生产力蓝图
金秋九月,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隆重启幕。这场汇聚全球行业领袖的盛会,以场景落地、生态共建与跨境协作为焦点,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锚定方向,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在这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思想盛宴”中,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智慧碰撞,揭开了工业互联网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全新篇章。
技术底座夯实:4T融合构建数智化基础设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大会主旨演讲中,系统阐释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历经多年探索,以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DT(数据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4T体系”已渗透至全部41个工业大类,形成了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赋能能力。这一技术体系的突破性进展,使得钢铁企业通过5G+AI实现高炉能效实时优化、装备制造企业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将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等创新实践,从个案试点转化为行业级应用。
面向未来,工信部将着力构建“体系化+时代化+融合化”三维推进战略。通过超前布局算力网络、工业PaaS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化AI大模型与工业机理的协同创新,推动工业互联网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赋能。正如李乐成部长所言:“当工业互联网遇见生成式AI,将催生出自适应工艺优化、智能供应链调度等革命性场景,这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
双向赋能加速:AI与工业互联网的化学反应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高峰对话中揭示了技术融合的深层逻辑:“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进化为工业系统的‘神经中枢’,而工业互联网则为AI落地提供了最丰富的试验场。”这种双向赋能已在实践中显现威力——某新能源汽车工厂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AI视觉检测系统,使产品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97%;某化工园区借助智能物联平台,实现能耗动态优化,每年减少碳排放上万吨。
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重构产业逻辑。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30家龙头企业开发的行业知识库,将工程师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AI模型;三一重工打造的“根云平台”已接入超90万台工业设备,通过数据挖掘每年创造超10亿元增值服务收益。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徐晓兰的判断:“当工业数据流与AI算力流深度交织,将释放出指数级的生产力提升空间。”
5G工厂进阶:从连接革命到价值创造
大会发布的《擦亮5G工厂中国品牌》白皮书,展现了新型工业化载体的蓬勃生机。自《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实施以来,全国5G工厂数量突破1260家,形成从“样板间”到“商品房”的规模化落地态势。值得关注的是,5G应用正从设备联网、远程控制等基础场景,向全要素连接的价值深水区延伸:海尔青岛洗衣机工厂通过5G+边缘计算实现百万级设备数据实时处理,产品不良率下降35%;宁德时代宜宾基地依托5G专网构建“数字透明工厂”,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5%。
这种质变源于技术、政策、生态的协同共振。28个省份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设立超百亿规模的产业基金;运营商与装备制造商联合研发的5G工业模组成本下降70%,推动应用门槛持续降低。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5G工厂正在从网络能力建设转向业务价值创造,这标志着中国智能制造进入‘价值落地’新阶段。”
架构革新:三云一网开启智造新范式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2025)》提出的“三云一网、数智驱动”体系架构,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框架。该架构通过边缘云、行业云、生态云的梯度布局,构建起数据-知识-决策的闭环流动体系。航天云网基于该架构打造的协同制造平台,已连接21个行业9万余家企业,促成供需对接超8000亿元;徐工汉云构建的产业大脑,能实时感知3000余家供应商产能波动,实现供应链韧性动态优化。
这种架构创新本质上是对生产力组织方式的革命。当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化成为产业级的智能中枢,企业间的协作模式将从“链式串联”转向“网状协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呈现几何级增长。正如报告主笔专家所言:“未来的工业竞争,本质上是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的竞争。”
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认证申报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135 - 2173 - 0416
在这场关乎制造业未来的思想碰撞中,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实践成为生动注脚。当地建设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先导区,已推动华晨宝马建成全球首个5G汽车工厂,机床集团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跨国运维……这些鲜活案例昭示着:当数智化浪潮遇见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国制造正迎来从“规模领跑”到“价值超越”的历史性转折。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创新征途上,工业互联网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书写新质生产力崛起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