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洪流时代的“安全底线”:灾备技术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
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塑着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随着经济、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据已成为国家和企业最核心的战略资产。确保数据安全,特别是提升数据在遭遇灾难时的备份、恢复与管理能力,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任务。
业务持续性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高度依赖信息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保障这些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石,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灾难备份与恢复(灾备)技术,正是保障业务连续性的“最后一公里”。它如同信息化社会的“安全气囊”和“备用电源”,是抵御误操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甚至战争等毁灭性打击,确保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持续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对信息化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严峻挑战:技术差距与人才短缺
然而,我国在灾备领域仍面临显著挑战:
人才体系尚未成熟: 专业化的灾备技术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体系化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市场产品有待丰富: 国内灾备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能在市场占据较大份额的成熟国产产品尚不丰富,产品多样性、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均有提升空间。相比之下,国外灾备产品种类更齐全,技术发展更为成熟,市场格局也更为稳定。
数据爆炸与安全威胁的双重压力
信息技术(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6G)的飞速发展导致全球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据预测,全球数据总量将从2018年的33泽字节(ZB)跃升至2025年的175ZB以上,其中数据中心存储占比将超过70%。中国数据圈增速更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约3%),预计将从2018年的7.6ZB增至2025年的48.6ZB,占全球比重提升至27.8%,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级数据将成为中国数据圈的主体,其占比预计从2015年的49%增长到2025年的69%。
与此同时,数据价值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而指数级上升。重要数据与系统一旦受损,对企业和组织而言,无异于“现金流”和“执行力”的中断,后果极其严重:
“911”、“512”等重大突发事件已充分展示了信息灾难的破坏力。
勒索软件的肆虐更是成为全球性威胁。例如,2017年以来,勒索软件攻击猖獗,曾有团队宣称在短时间内非法牟利超过20亿美元。
灾备人才培养:构筑安全防线的关键
面对海量数据、高价值资产以及日益严峻的安全威胁,提升灾备能力刻不容缓。其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核心环节。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支撑灾备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落地,有效应对各类灾难风险,保障数字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家信息资产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行业组织与认证机构积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例如,北京信息灾备技术产业联盟联合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CCRC),共同推出了信息安全保障人员认证(CISAW)中的“灾难备份与恢复”(CISDR)方向认证。这类认证旨在:
系统化培养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通常涵盖灾备基础知识、网络架构、主流技术(如云灾备、虚拟化)、方案设计实施、演练与恢复管理等核心领域。
强调实践能力: 通过理论结合场景案例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灾备管理能力。
整合前沿技术: 梳理和引入国际国内前沿的灾备理念与技术。
明确能力要求: 通过分级认证(基础级、专业级),清晰界定不同层次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
CISAW信息安全保障人员SI 安全集成,CISAW SS 安全软件, CISAW ES 应急服务,CISAW OM 安全运维,CISAW RM 风险管理 CISAW LPT 渗透测试 工控网络安全 电子数据取证,网络情报分析,北斗应用安全,灾难备份与恢复等方向认证: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这类专业认证的出现,反映了行业对系统化、标准化培养灾备人才的迫切需求。其目标并非仅仅是颁发证书,更在于为行业输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战能力的专业人才,共同筑牢我国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