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热线:13521730416

欢迎来访北京青蓝智慧科技,我们一直在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相关认证领域深耕多年,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期待与您的交流和沟通!

深度剖析蓝军经典战术:如何以弱口令突破内网防线?


在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中,蓝队作为攻击方,其战术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漏洞、突破边界并扩大战果。以下是六种经典攻击战术的深度解析,结合真实场景与数据,揭示其背后的运作逻辑。


一、弱口令:九成权限沦陷的“入口钥匙”

弱口令如同一扇未上锁的门,90%以上的权限突破皆源于此。企业员工常使用简单密码组合(如姓名拼音+数字)或通用密码(如123456),甚至复用已泄露的密码,使得攻击者仅需通过工具(如Hydra)生成简易字典即可破解邮箱、OA等系统。例如,MySQL弱口令可通过上传恶意DLL文件直接获取系统权限,这类漏洞在内网服务器中尤为常见。更危险的是,管理员若在多台服务器使用同一密码,一台失守即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域控系统全面崩溃。


二、互联网边界:直通内网的“隐秘通道”

VPN、邮件系统等对外开放的服务,常被视为“最短攻击路径”。由于这些系统直接连通内网,且防护措施不足(如缺乏多因子认证),蓝队一旦通过弱口令或漏洞获取账号,即可长驱直入。例如,某企业邮件系统未审计敏感邮件,攻击者窃取账号后,从往来邮件中提取服务器密码、通讯录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横向渗透铺路。此类系统如同连接内外的“桥梁”,一旦失守,攻击者即可绕过防火墙,在内网中自由穿行。


三、通用组件漏洞:企业信息化的“阿喀琉斯之踵”

邮件系统、OA、中间件等通用软件的高频使用,使其成为蓝队的重点目标。例如,某OA系统的文件上传漏洞可被用于植入Webshell,直接控制服务器;又如旧版Apache Struts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能在数秒内让攻击者获取系统权限。由于企业往往依赖供应商提供的补丁,漏洞修复滞后性为攻击者创造了时间窗口。这类漏洞的利用如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攻击工具(如Metasploit)的模块化设计进一步降低了技术门槛。


四、安全产品0Day: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安全产品自身漏洞的杀伤力远超想象。防火墙、终端防护软件的0Day漏洞曾被用于绕过检测规则,直接穿透网络边界;某知名VPN设备的身份验证漏洞甚至允许攻击者伪装合法用户,悄无声息潜入内网。这类攻击的讽刺之处在于,本应守护系统的“盾牌”反而成了突破口。蓝队通过逆向分析、模糊测试等手段挖掘安全产品漏洞,往往能达成“一剑封喉”的效果。


五、社会工程学:心理防线的“精准爆破”

当技术防护坚不可摧时,“人心”便成为最薄弱环节。蓝队常伪装成内部人员发送钓鱼邮件,例如以“工资条更新”为名诱导点击恶意链接,或通过伪造投诉函诱骗客服打开带毒附件。更高级的手法包括:利用盗取的内部邮箱发送“可信”通知,或通过社交平台伪造身份与目标建立信任关系。据统计,超过60%的终端沦陷始于一次看似无害的“鼠标点击”。


六、供应链攻击:迂回包抄的“特洛伊木马”

当正面强攻受阻,蓝队会将矛头转向供应商。例如,通过篡改软件更新包在目标系统中植入后门,或利用供应商驻场人员设备(如未加密的运维笔记本)直接接入内网。某案例中,攻击者入侵了一家办公软件服务商,向其客户推送恶意补丁,导致数十家企业内网被渗透。这种“借力打力”的战术,往往能绕过目标本体的严密防护,从侧翼实现突破。


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网安红队蓝队渗透测试岗位,红蓝对抗,HVV护网行动,通信和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简称CIIT)职业技术水平认证, “网安红蓝对抗实战训练与教练互动指导课”暨《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马老师:135 - 2173 - 0416 / 133 - 9150 - 9126

(注:因篇幅限制,本文仅详述六种核心战术。完整九种战术可通过搜索来源进一步扩展。)蓝队的攻击手段始终在进化,但其本质逻辑未变:在攻防不对称中寻找最优路径,通过技术与人性的双重漏洞撕开防线。对企业而言,唯有建立纵深防御体系,才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占据先机。


相关文章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