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专业泡沫:现代版淘金神话
1848年的旧金山淘金热与今天的人工智能热潮何其相似。第一批淘金者确实挖到了金子,但当数以万计的追随者涌入时,表层金矿早已枯竭。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那些没能挖到金子的人转而卖起了镐头和牛仔裤,反而成就了另一种成功。这不禁让人思考:当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专业,是否正在上演一场现代版的淘金神话?
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见证了太多专业泡沫的起落。世纪初炙手可热的法学、生物工程,后来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降温。2010年石墨烯获得诺贝尔奖后,资本疯狂涌入,各种"石墨烯+"概念产品层出不穷,连顶级学者都为之站台。但现实是,最大的石墨烯样品不过指甲盖大小,远未达到科幻作品中的神奇效果。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规律:资本总是先制造泡沫,再从中获利,至于技术本身能否兑现承诺,反倒成了次要问题。
工信教考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认证申报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135 - 2173 - 0416
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典型的"期望膨胀期"。ChatGPT的横空出世点燃了全球热情,国内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产品。但实际体验往往令人失望——某品牌AI鼠标号称能智能生成PPT,结果产出内容幼稚可笑;号称革命性的无线充电设计,反而成了办公效率的绊脚石。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恰似当年什么产品都要贴上"石墨烯"标签的疯狂。当技术神话遭遇现实检验,泡沫破裂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在这场AI淘金热中,高校的角色耐人寻味。许多学校仓促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实则只是将计算机课程改头换面。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既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持,也缺少合格的师资队伍。四年后,当这些速成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很可能会面临供过于求的窘境。但不同于昙花一现的"天坑专业",AI终将像电力一样融入社会肌理——它不会消失,只会变得平常。未来的AI人才或许不再享受今天的超高薪资,但就像我们离不开水电工一样,社会永远需要他们的专业技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追随时髦专业如同参与淘金,少数幸运儿可能成功,但更多人会成为泡沫的牺牲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逐热点,而在于识别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核心能力。毕竟,当淘金热退潮时,最赚钱的往往是那些卖工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