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的假期里,一股强劲的科技游热潮悄然兴起,成为众多家庭的热门选择。各地科技馆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前沿科技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携程数据显示,全国多家科技馆及科普场所客流量同比显著增长,其中四川科技馆客流同比增长约269%,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订单同比增长319%,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也接近3万人,共同见证了科技游的火爆景象。
在合肥科技馆的科学剧场内,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派对”吸引着观众们的目光。纸屑会自己跳舞,泡泡如雨丝般飘落,“乒乓大炮”砰砰发射,“旋转飞椅”转个不停。一位家长感慨地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孩子不仅理解了科学原理,还玩得不亦乐乎。”在夜幕降临之时,福建省科技馆化身为科技幻境,一位身披重甲的“钢铁侠”在入口处与民众热情互动。这个假期,馆内推出的“智趣AI幻夜奇旅”夜场活动通过30余项互动体验,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动手实践、竞技探索中感受科技魅力。据不完全统计,活动首日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20万。
深圳科技馆内更是热闹非凡,80%的展项提供深度沉浸式体验。孩子们在“宇宙探源”展厅漫游太空,在“美好生活”展厅与人形机器人对话。馆方还推出国防科普路演、未来科技运动会、“九天揽星河”观月等丰富项目,吸引众多家庭参与。在深圳,科技馆开馆仅5个月便迎来第200万位观众,成为大湾区文旅的“顶流”。大量游客涌入不仅直接带动了门票收入,还激活了周边餐饮、文创、教育等多元消费。官方通过优化服务配套,每日可满足超3万人次餐饮、休息需求,同时配合特色科普活动和文创产品,持续提升消费活力。
在成都科幻馆内,科幻作品中的超级明星打破“次元壁”,与游客面对面互动合影。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高精度复原的机甲角色的魅力,体验虚实结合的叙事场景,领略中国科幻的想象力与科技力。青岛科技馆打造的“浪浪开海节”暨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科学嘉年华则开启了历史与科技的对话。孩子们戴上VR眼镜化身“水下考古学家”,“触碰”沉睡百年的文物,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空里理解航海文明与海洋科学。
科技馆不仅是器物展示的静态场所更是传递科学思想与价值观的动态殿堂。假期科技馆推出各项活动旨在让高深科技可触可感在互动体验中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推动科普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化转型使科技馆成为培育创新思维营造科学氛围的重要社会课堂。
今年国庆假期科技游以其独特魅力开辟消费新路径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西安科技馆首次推出“长安云科艺潮趣生活节”将科技美学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携程数据显示该馆国庆期间票务成交量与消费金额环比增长均超600%。政策支持也为科技游发展按下了“加速键”。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特别提到支持建设一批科技文旅示范项目鼓励景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发科技游产品培育“科技+研学”“科技+休闲”等新业态。
这一趋势在全国多地上演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四川科技馆票务成交量环比增长超过3000%消费金额增长超1900%;福州科技馆同样表现亮眼票务成交量环比增长超900%消费金额增长超1900%。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研究员陈能军表示科技游通过场景化体验与专业化讲解让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既提升了文旅体验的知识含量也拓展了科技成果的普及路径这种深度融合模式将持续推动“文旅+科技”产业融合与经济增长。“
工信教考中心AI智能体应用工程师认证申报青蓝智慧马老师: 133 - 9150 – 9126 / 135 - 2173 - 0416
‘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催生新的消费动能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经济领域的具象化。”陈能军说要推动科技游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旅游场景、活动体验与商业模式上进行系统布局构建一个从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到业态革新的全链条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