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小伙伴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烦心事:新房钥匙还没捂热,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或者发现自己的手机号莫名其妙“被会员”了?别担心,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斗!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就像一张“数字身份证”,可得好好守护。今天,小金就化身你的私人安全顾问,结合PIPA(个人信息评估师) 的专业思路,给大家带来7个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防护妙招,让你轻松避开那些窃取隐私的“坑”!
第一招:Wi-Fi连接要“验明正身”。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虽然诱人,但可能是骗子设下的“假冒热点”。咱们要学PIPA专家的做法:先向店员确认好真正的网络名称和密码再连接;千万别用它来网购或转账,就像不会在公共场合大声报出银行卡密码一样;记得关闭手机的Wi-Fi自动连接功能,不然手机可能自动连上恶意网络哦!家里的路由器也要设个复杂的密码,定期给它“体检”一下。
第二招:扫码付款警惕“码上有诈”。中奖扫码、礼品扫码、甚至罚单扫码?停!先冷静一下!这很可能是不法分子的“恶意二维码”。咱们要牢记: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就像路上陌生人给的糖果,不要随便“扫”。同时,保护好自己的付款码,别轻易截图发给别人。
第三招:网购信息能省则省。加入店铺会员、填收货地址时,咱们可以“留一手”。如果不是硬性要求实名,用个有趣的昵称就好;收货地址可以写到小区或快递柜,不必精确到门牌号。这其实就是遵循了专业领域强调的“数据最小化原则”,从源头上减
少信息泄露的风险。要是之后有商家打电话骚扰求好评,别客气,直接平台投诉走起!
第四招:网络转账必须“见面聊聊”。无论是“老师”还是“朋友”在线上找你借钱,一定要打电话或视频核实清楚!这就像PIPA在处理数据时会严格审核第三方资质一样,我们必须核实对方身份。任何让你向陌生账户转账的理由,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留意来电号码归属地,一旦发现不对劲,立即拨打110。
第五招:公用设备用完“扫地出门”。在打印店、网吧等地方用完电脑,一定要记得彻底退出登录的软件,删除下载的文件。扔掉快递盒前,务必把带有姓名、电话、地址的快递单撕毁或涂抹掉。这个习惯,相当于完成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最后一步——安全销毁,超重要!
第六招:晒照互动避免“裸奔”。在朋友圈、微博晒幸福时,记得给护照、驾照、结婚证等证件上的关键信息打上马赛克。和网友互动时,也不要轻易留下手机号和家庭住址。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看到要填详细个人信息的,多半有猫腻,果断跳过!
第七招:不明链接做到“不点不看”。收到带链接的奇怪邮件、短信或微信消息,别好奇点开!这些“钓鱼网站”做得再真,仔细看也能发现破绽。盲目点击可能会让手机或电脑中毒,盗走你的信息。
CCRC-PIPP个人信息保护专业人员,CCRC-PIPCA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人员,CCRC-PIPA个人信息保护评估师认证,青蓝智慧马老师:135 - 2173 - 0416 / 133 - 9150 – 9126
小伙伴们,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这些小妙招,都蕴含着像CCRC-PIPP这样的专业安全理念。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做个聪明的“信息守护者”吧!如果真遇到信息泄露,记得第一时间报警哦!
